网站首页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公司新闻 市场信息 行业协会 供求信息 在线收购 联系我们
公司简介
市场机制下的循环经济发展

市场机制下的循环经济发展

                                                                                                宋长生 顾敏敏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8期

    【摘要】低碳经济的概念目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其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亟待进行辨析。尽管其针对性等存在差异,但两者实质都要求在正视环境资源约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引导这种转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一条不可回避的路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经济手段  排污权交易

    低碳经济的概念近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其本质是什么?应如何认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均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那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应如何着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行制度安排?这些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辨析

    学界普遍认为,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是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为标志。他把地球形象地比喻成一只宇宙飞船,并阐明,人类要想谋求持续发展,必须把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控制在自然环境关于该自然资源的“生产”能力之内,把弃入环境的废物量压缩在自然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之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理念在沉寂了三十年后,被部分经济学家重提,并受到环境学家、政府官员的重视,其核心思想也被概括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在我国,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以专门篇章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目标、重大举措进行了系统的规划;2009年1月1日经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生效,这使我国循环经济的实施走上法制轨道。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已经取得成效,促进了能耗降低、物资回收利用和主要污染物的减排。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随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为人们所认识,特别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核心可概括为: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由149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生效,其实质上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国际法案。它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在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与会国围绕着《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结束后,全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有经济学家预测,如果发展中国家拒绝采取行动,那么可能会遭到发达国家“碳关税”等手段的制裁。①

    经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虽提法不同,但追求的都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可以提高资源(包括能源)利用的效率,也可以减少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是在通过控制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排放,在解决了局部和区域性环境污染后,在物质资源的消耗已经处于相对平缓的增长状态下,才将关注点转移到全球环境保护这个议题上来。

    因此,笔者认为,尽管低碳经济的概念目前已引起广泛关注,但我们需要从其起源、实质上进行把握,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注重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针。应该意识到,我国所面对的减排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减排还会面临国际环境的压力。但压力也是动力,可以促使我们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手段。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要进行制度上的设计和规制。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手段分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所谓资源化、再利用就是指将废物直接或者翻新后继续使用;所谓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从三者关系上看,再利用、资源化是手段;减量化是结果,故其居主导地位。减量化又可分为源头减量和末端减量,对于源头减量,企业可以通过节约物料或能源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积极性;但对于末端减量(即减少废物排放)的管理,因涉及到环境容量资源、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等内容,需要政府主导进行规制。1968年,日本学者首先将环境容量资源的概念应用到环境保护理论中来,提出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状态不受危害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资源是一种功能性资源,在一定限度内可以重复利用,但一旦超过一定容量限度和使用频率,这种功能性资源就会降低、退化甚至彻底丧失。”②

    当企业将生产中产生的污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事实上就构成了对大气、河流等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如果这种排放不需支付费用,就产生了对他人有不利影响的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和环境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了解决环境问题不能单一依靠市场而必须由政府采取措施来约束环境污染。关于环境治理的手段,从广义上讲,有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等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根本上应该弄清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即采用经济手段)解决好环境问题,以下是对主要经济手段的分析:

    第一,排污收费和税收制度。该类制度的理论基础可追溯到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庇古税”策略,其主要思想是:厂商无偿使用环境资源就造成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对于这种情况只要政府通过征税,使厂商的边际私人成本增加,其就会主动调节生产量直至使此两项成本相等,从而使负外部性内部化、达到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正是受该理论的影响,环境税收和收费制度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这项制度在我国已经历近30年,也是我国目前污染控制的主要方式。但是该策略在执行中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一是,在确定税率或收费额度上遇到困难。根据庇古理论,税率额度应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之差,但事实上,用货币来量定污染对社会所造成的损害十分困难;二是,该策略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监管上的困难,还易出现行政部门利用收费权进行寻租,导致该策略的扭曲。

    第二,排污权交易制度。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进行环境资源使用权的界定,可以消除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在此基础上,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经济政策于1968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兹提出,其主要内容是:政府根据区域环境对特定污染排放的承载能力以及区域环境质量目标等因素确定本区域排污总量,并向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根据许可证的额度排污;排污许可证允许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交易,其价格由市场供求确定。

    排污权交易与庇古税策略相比,有三个重要优点:第一,排污权交易制度侧重于总量控制,有利于政府实现宏观管控。由于排污许可证所允许的排污总量是有限的,因而该制度能有效控制排放总量。第二,该制度易于促成社会治理污染成本的最小化。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企业会将自身治污的边际成本与排污权的市场价格进行对比,当前者高于后者时就会购进排污许可证而倾向依证排污,而当前者低于后者时就会出售排污许可证而倾向于自我治理,这最终使治污总成本最小。第三,该制度有利于政府摆脱因信息不对称而陷入的困境。在该制度中,政府制定的是排污总量目标而不是交易的价格,因而其不需要了解企业治污的成本信息,这就摆脱了庇古税策略的困境。

    近年来,为有效控制二氧化硫及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我国也进行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探索。如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确立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中美合作的南通、本溪试点研究的项目;2007年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成立;2008年全国重点湖泊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在太湖实施;2009年12月中国网能公司与山西三家煤电企业签订了二氧化硫排污交易合同,交易额近九千万元,等等。但是,到目前为止,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尚未全面实施。

    结  语

    低碳经济的概念在提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应把握其概念的来源、内涵和实质,特别是要正确理解它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质上都是在正视环境资源这个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引导这种转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使用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一条不可回避的路径。

    (作者分别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石家庄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河北省软科学项目“河北省循环经济关键成功因素及其联动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54572183)

    注释

    ①张可兴:“推进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中国环境报》,2009年12月22日。

    ②胡春冬:《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第4~6页。

Release:2012/8/16 9:50:29   2072 次阅读   打印

2011-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顶山市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3040063号 Manage

技术支持:优创科技